過去,我們總認為,快的就不見得好,慢工出細活。
但實際進到臨床醫療才發現,這世界上總是有人做事又快又好。
⠀
👎 同樣是開一台食道癌,有人可以在步驟上重複、在決策上反覆,花掉 12 個小時,麻醉辛苦、患者辛苦、團隊也辛苦,更糟的是,之後還常有併發症。
⠀
👍 但也有人,5 個小時就開一台,一天能開 2 台,晚上回家陪小孩,患者術後恢復良好。下刀時,隔壁那個一台 12 小時的,還在止不知道那邊噴出來的血。
⠀
秘訣是什麼?是開得又快又好的人,#很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也知道每個步驟該怎麼節省時間、提高品質。
⠀
同樣的,在 meta-analysis 的寫作上,要做到 #一年10篇 這樣的速度,一定是很清楚每一段在說什麼,如何節省字數不廢話,又能抓住核心重點。
⠀
而且這個架構,除了要 #能快速套用、#易於改寫調整 外,更必須不落俗套、襯托不同研究的特性,這就很不容易。
⠀
這堂課,我們將請 meta-analysis 多產作家 #曾秉濤醫師,與我們分享,當他在寫作的時候,所看到的論文架構,是怎麼樣的?其中的每一段,又該注意些什麼?掌握了什麼訣竅,才能達到又量產、又客製化的境界?
⠀
🎯 克服經費與資源稀少的困境,帶您踏入統合分析的領域!
⠀
☑ 統合分析研究規劃技巧
☑ 正確拆解論文架構
☑ 必學的重要專有名詞
☑ 互動實作:完成一套 Meta-analysis 圖表
☑ 以發表為導向的搜尋文獻
☑ Meta-analysis 圖表優化重點
☑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
⠀
🔸 【全新梯次】11/7(日)統合分析工作坊
➠ https://meta-analysis.innovarad.tw/event/
免收案、免 IRB,突破資源缺乏困境的機會!
⠀
👨🏫 堅強講者陣容
⠀
#張凱閔,知名復健醫學與超音波學者,台大流病與預防醫學博士,SCI 論文超過 190 篇,並有 25 篇以上為 meta-analysis,探討臨床常見議題。
⠀
#曾秉濤,專業精神科醫師,擅長從臨床工作找到發表議題,並組成研究團隊,SCI 論文超過 85 篇,並有 70 篇以上為 meta-analysis。
⠀
#蔡依橙,專業課程開發與整合者,能迅速理解學門架構,並以初學者能理解的方式,建構學習流程。生涯被 SCI 期刊接受的圖表,已超過 500 張,熟悉學術審閱過程與要求。
⠀
🗣️ 課後學員回饋
⠀
「即使是這麼新手的我,新思惟的課程我仍然可以跟得上、聽得懂,甚至在幾個小時過後,還可以自己做 subgroup analysis,畫出精美的 forest plot 跟 funnel plot,根本 pure magic,菜鳥出頭天。」
⠀
「衝著不用送 IRB、不用收案的兩點優勢報名了這堂課。殊不知在一開始,蔡校長便點出統合分析的具體好處,且能作為升等用的 original article,這麼亮眼的優勢,當然要趕快進場進修囉!」